全国服务热线:021-66025666
时间:2021-09-25浏览量: 作者:西本新干线来源:
英国《金融时报》 社评
去年中国法院审理破产案件出现激增是一项可喜进步。缺乏创造性破坏在中国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加剧产能过剩,给银行系统造成堆积如山的坏账。
然而,选择性淘汰僵尸企业虽值得肯定,但仍远不足以实现中国经济需要的彻底改革。
淘汰僵尸企业的行动并未剑指亏损的大型国有企业。虽然破产法庭审理的案件比2015年多了54%,但绝大多数被清算的企业看起来都是规模很小的民营企业。中央政府下辖、由资产价值约4500亿美元的2041家大型企业组成的“僵尸军团”,仍在无意识地游荡。
更大的问题在于,催生出没有经济效益的国有实体的慷慨信贷和松散纪律,还导致了其他形式的结构性脆弱。一项统计数据恰好可以体现这一现实:根据投资银行瑞银(UBS)的数据,中国每创造1个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需要6.5个单位的投资,是10年前的两倍。在北京方面能够弥合这一效率差距之前,中国的经济模式仍将不可持续。
公平地讲,北京的确要求过加强企业纪律。但纵容仍在继续。去年底中共一次政策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要求去杠杆化,但今年1月信贷总额增长了12.8%,接近去年GDP增速的两倍。中国经济中流通的货币比欧元区和日本的加起来还多,却还继续大量注入流动性。
问题在于,在许多领域,债务正在推动更多的融资需求。例如,上市公司成功地满足了投资者及北京官员让它们降低极高债务股权比的要求。它们做到了,但不是通过削减债务或增加利润,而是通过发行新股。据研究公司龙洲经讯(Gavekal Dragonomics)的数据,2015和2016年增发的新股总计3.2万亿元人民币(合4660亿美元),超过了先前6年的总和。
作为融资来源的股市变得如此受欢迎,约有563家公司正排队等待首次公开发行(IPO)。
中国家庭也积累了大量债务,尤其是在去年。三大类别的家庭贷款——抵押贷款、消费信贷和所谓的“经营性贷款”——都出现了大幅增长。总的来看,中国的家庭债务相当于GDP的近45%,接近2009年水平的两倍。
即将开幕的一年一度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很可能重申早些时候关于去杠杆化和国企改革的建议。但如果要让这些建议变得可信,它们必须显示出真正的意愿。这将涉及承认一项令人不安的事实:中国最大的价值破坏者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下辖的企业。真正需要推倒(或至少进行重组)的僵尸企业,是那些受到中央、省、市、乡镇各级党委政治庇护的企业。
建议实行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前总理朱镕基实施的“休克疗法”并不现实——尤其是在今年中共筹备十九大之际。但是,北京需要推倒更多的国企。现在不这样做,只会给以后造成更难以完成的任务。